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6-25
      
    • 全选
      | 显示方式:
    本期导读
  • 王立伟, 张蕾
    心理学通讯. 2022, (2):  83-83.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15
    PDF ( )      收藏
  • 封面故事:大小宇宙
  • 吴子迪, 赵俊秀
    心理学通讯. 2022, (2):  84-84. 
    PDF ( )      收藏
  • 社论
  • 钱铭怡, 赵嘉路
    心理学通讯. 2022, (2):  85-90.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16
    PDF ( )      收藏
  • 论坛:高校心理健康
  • 赵嘉路, 杨泽云, 蔡智勇
    心理学通讯. 2022, (2):  91-96.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17
    PDF ( )      收藏
    高校大学生自杀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自杀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点。安全协议是由咨询师和来访者达成的一种文字形式约定,在来访者承诺不自杀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制定一套应对策略来降低来访者自杀行为的即时风险。文章梳理总结了有关自杀危机和安全协议的文献,围绕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安全协议》文件进行介绍和解读。该协议包括6个部分:(1)来访者承诺不自杀/自伤的明确声明;(2)协议生效的起止时间;(3)自杀危机对应行动计划;(4)危机情况可以求助的联系人和机构;(5)来访者的书面签字;(6)使用安全协议注意事项。安全协议可为开展高校学生自杀风险干预工作提供具体指导。
  • 戴赟
    心理学通讯. 2022, (2):  97-10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18
    PDF ( )      收藏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梳理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需要建立专业团队,关注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全过程,能够在法律、伦理与政策的指导下,支持危机当事学生得到必要救助,恢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生活功能。基于此,归纳分析了全国多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文件,解读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思路。
  • 祝一虹, 谈论语, 刘艳, 朱婉儿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06-112.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19
    PDF ( )      收藏
    心理咨询中的知情同意是来访者在咨询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自愿同意”进行咨询的过程,是保护来访者隐私和自我决定权的重要途径。文章梳理总结了知情同意理念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介绍了知情同意在当代的含义与一般内容,解读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制定的《高校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书》(以下简称《知情同意书》)的重点内容,并讨论了制定《知情同意书》的现实背景、法律依据,以及《知情同意书》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 赵嘉路, 张华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13-118.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20
    PDF ( )      收藏
    心理咨询个案记录是心理咨询中一项基本的工作内容,咨询记录也是代表心理咨询真实发生的重要依据,在咨询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规范的心理咨询个案记录格式。文章在梳理已有心理咨询个案记录的基础上,介绍了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下,以主观、客观、评估和计划(subjective,objective,assessment and plan,SOAP)模版为参照制定的《心理咨询个案记录表》,期待能供同行借鉴使用,以促进心理咨询个案工作的专业发展与规范。
  • 安莉, 吕韵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19-12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21
    PDF ( )      收藏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是组织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机构,其主要工作职能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咨询师专业身份和专业胜任力、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职能和功能的界定、危机干预中的保密以及对于转介的处理等方面存在伦理困境。本文将围绕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咨询师工作守则》,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伦理困境以及文件的条目进行讨论和解读,并提出可能的对策和建议。
  • 全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规范性文件起草工作小组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26-13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27
    PDF ( )      收藏
  • 论著
  • 胡瑾焱, 武牡丹, 董玲萍, 吴霜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36-143.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22
    PDF ( )      收藏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冲动性特质与异常进食行为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困难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使用冲动性特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11,BIS-11)、荷兰饮食行为问卷(Dutch Eat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DEBQ)、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对某大学56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采用中介分析考察情绪调节困难在冲动性特质对异常进食行为影响中的作用。
    结果:(1)冲动性特质正向预测情绪性进食(β=0.083,t=2.008,p=0.046)和外部性进食(β=0.112,t=2.640,p=0.008)。(2)情绪调节困难正向预测情绪性进食(β=0.254,t=6.162,p<0.001)和限制性进食(β=0.113,t=2.616,p=0.010)。(3)情绪调节困难在冲动性特质对限制性进食(R2=0.072,F=10.320,p<0.001)、情绪性进食(R2=0.113,F=15.658,p<0.001)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133、0.349。其中,情绪调节困难的分维度情绪冲动控制困难在冲动性特质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目标定向困难在冲动性特质对外部性进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大学生的冲动性特质可以直接预测异常进食行为,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困难间接影响后者。
  • 李文华, 齐春辉, 张振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44-150.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23
    PDF ( )      收藏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在小学生感知学校气氛和学习倦怠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方法:2021年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法,采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Learning Burnout Inventory for Adolescents)、感知学校气氛量表(Perceived School Climate Scale)、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自我控制量表(Brief Self-Control Scale)对56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1) 小学生感知学校气氛、心理韧性与自我控制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2)感知学校气氛可以通过心理韧性、自我控制、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的中介链来影响学习倦怠,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8.673%、6.637%和29.646%。
    结论 :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在小学生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通过提升小学生感知学校气氛的水平可以作用于其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进而影响其学习倦怠。这对于引导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自律性,减少学习倦怠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综述
  • 薛键, 陈乐, 贺益梅, 曾昱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51-15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24
    PDF ( )      收藏
    群体道德情绪是指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在与群体互动过程中,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群体成员的言行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情绪,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群体道德情绪。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群体道德情绪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指出未来可以从研究方法、生理机制以及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进一步探究群体道德情绪。
  • 周笛, 潘彦谷, 李冰冰, 刘广增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56-164.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25
    PDF ( )      收藏
    依恋表征也叫内部工作模式,是个体在童年与其看护者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关于自我、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在个体成年后也会影响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目前,成人依恋表征的测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分别是倾向于采用观察和访谈法的发展心理学取向和倾向于采用自我报告法的社会心理学取向。文章从意识层次、安全型依恋界定、不安全型依恋与精神病理障碍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两种不同取向的测量方法的区别,并提出了相关实践启示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学术交流
  • Frank Summers
    心理学通讯. 2022, (2):  165-173.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26
    PDF ( )      收藏
    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础是建立一个独特空间,一个有限而无形、探索意义和动机的空间。病人说出心中所想,但精神分析师不会以日常生活的某种具体方式回应,而是建立一个独特的本体论领域空间。这个空间没有禁忌,任何话都可以说。Winnicott用一个贴切的词语“潜在空间”来描述。精神分析需要这个独特的空间,但有些病人无法忍受这样的空间,因为感到空虚和孤独。他们想要突破与分析师之间的边界,因为他们体验到的客体接触之间的空间不是潜在空间,而是一种空(void)。他们渴望一种没有边界的联结,消除他们和分析师之间的空间。这种欲望意味着破坏分析赖以存在的空间。这种令人困惑的临床情景给分析师和被分析者制造了独特的技术困难。对那些不能分离的病人,唯一重要的关系恰恰会抹去分析空间。文章描述了一种分析方法,并用一个临床案例展示这个治疗方法,解开这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