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12-25
      
    • 全选
      | 显示方式:
    本期导读
  • 王立伟, 张蕾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39-239.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38
    PDF ( )      收藏
  • 封面故事:星河之下的温暖
  • 吴子迪, 赵俊秀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40-240. 
    PDF ( )      收藏
  • 论著
  • 陈益涵, 彭彦琴, 谢斌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41-248.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39
    PDF ( )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个体忍耐力、风险认知和应对策略的人口学影响因素,验证风险认知在忍耐力与应对策略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使用忍耐力量表、风险认知问卷、应对策略问卷对国内411位民众进行调查,并用SPSS做差异性检验,用AMOS建立中介模型。
    结果:(1)忍耐力、风险认知、应对策略均受人口学变量影响。(2)建立忍耐力-风险认知-卷入性应对的中介模型,模型拟合良好(χ2/df=2.176,GFI=0.945,RMSEA=0.054,CFI=0.943,AGFI=0.920),总体效应0.518,直接效应0.453,95% CI=0.336~0.562,p<0.001,间接效应0.066,95% CI=0.021~0.128,p=0.003,各路径系数均显著。(3)建立忍耐力-风险认知-维持性应对的模型,模型拟合一般(χ2/df=2.925,GFI=0.926,RMSEA=0.069,CFI=0.885,AGFI=0.892),总体效应-0.178,直接效应-0.210,95% CI=-0.348~-0.060,p=0.007,间接效应0.031,95% CI=0.000~0.090,p=0.051,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人口学因素结果提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压力下部分群体需要疫情防控部门的额外关注。(2)忍耐力能够通过风险认知正向预测卷入性应对策略,这为疫情中个体锻炼忍耐力提供了依据。
  • 薛亦菲, 侯牧天, 徐霞霞, 唐燊, 宁维卫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49-25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40
    PDF ( )      收藏
    目的:探讨经验性回避、睡眠质量在校园欺凌和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
    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接纳与行动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以及Beck自杀意念量表对76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校园欺凌与经验性回避、睡眠质量、自杀意念之间呈两两正相关。校园欺凌可以通过经验性回避、睡眠质量、经验性回避和睡眠质量的中介链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7.707%、13.535%和17.070%。
    结论:经验性回避和睡眠质量在校园欺凌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通过减少校园欺凌程度可以作用于其经验性回避和睡眠质量,进而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这对于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自杀行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汪倩, 范为桥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56-263.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41
    PDF ( )      收藏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在二者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四川北部地区某中学共计41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亲子依恋关系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孤独感量表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各研究变量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及中介作用分析。
    结果:(1)亲子依恋水平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孤独感和青少年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亲子依恋水平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青少年手机成瘾;(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孤独感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手机成瘾影响中有显著链式中介效应。
    结论:亲子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手机成瘾,还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间接影响青少年手机成瘾。
  • 夏魏, 谢员, 陈姿欣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64-271.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42
    PDF ( )      收藏
    目的:探究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并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方法:2021年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用错失恐惧量表、社交媒体用户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Social Media Users,SAS-SMU)中文版、“监视使用”量表(Surveillance Use Scale,SUS)和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中文版分别评估社交媒体错失恐惧、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以及情绪智力。对50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1)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与线上社交焦虑得分呈正相关(r=0.330,p<0.001);(2)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和线上社交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表明,“社交媒体错失恐惧-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线上社交焦虑”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受到情绪智力的调节。
    结论: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不仅能直接影响线上社交焦虑,而且可以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间接影响线上社交焦虑,并且情绪智力在中介模型前半段中发挥调节作用。
  • 综述
  • 韩羽航, 樊凡, 刘惠军, 于斌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72-279.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43
    PDF ( )      收藏
    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抑郁症治疗方法,它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减轻病人的抑郁症状。因其成本低、易实施,近年来倍受关注。文章介绍了人际心理治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过程,对比分析发现该方法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对青少年自我概念及社会适应有显著改善作用。人际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一样能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症状,两者疗效相当。另外,人际心理治疗在青少年中还有很多形式和拓展,疗效也获得证实,值得未来做更多推广和应用性研究。
  • 胡心悦, 邵阳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80-286.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44
    PDF ( )      收藏
    网络检索来访者(patient targeted googling,PTG)是指卫生专业人员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网络途径获取来访者相关信息的行为。在精神心理服务领域,专业人员检索来访者的行为因其复杂的伦理问题广受争议:一方面,PTG可能侵犯来访者隐私,破坏治疗界限、影响治疗关系;另一方面,PTG可以帮助评估和筛查来访者,也可以在关键时刻保障来访者安全,增强来访者安全性。因此,进一步研究精神心理服务领域的PTG现象并制定相应伦理标准和决策程序,对规范和管理专业人员的PTG行为至关重要。
  • 黄瑶, 崔丽莹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87-293.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45
    PDF ( )      收藏
    作为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性别欺凌主要指基于性别歧视、性别角色期待或者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权利差异造成对他人生理、心理等方面伤害的欺凌行为。具体表现可以划为三类,分别为基于生理性别特征、性别表达、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欺凌,其原理可从认知机制、规范机制、社会动机机制等视角予以解释。未来可以从性别欺凌的生理机制、群体特征或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学术交流
  • 史靖宇, 赵旭东
    心理学通讯. 2022, (4):  294-301.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46
    PDF ( )      收藏
    系统治疗是国际公认的四大主要心理治疗流派之一。系统治疗于1950年代以家庭治疗的形式起源于美国,该流派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家庭治疗设置,不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模式,还拓展出灵活多元的工作方式。本文梳理了系统治疗70多年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理论模型、治疗假设及其工作方式的演变。
  • 陈啸群, 孔丽
    心理学通讯. 2022, (4):  302-311.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2047
    PDF ( )      收藏
    中立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立场,但何为中立以及如何做到中立,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对弗洛伊德原始文献的辨析和对后世研究的梳理,归纳出临床实践中分析师做到中立所需具备的三种能力。舍受是经由系统的佛教训练所达到的平等对待任何感受而无所黏滞的中性状态,相较目前运用西方正念训练来培养分析师中立相关能力的方式,舍受对何谓中立以及如何培养中立具有更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其体现的中性内涵对精神分析中立立场所面临的临床张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结合佛学舍受理论和系统训练方式,有助于培养分析师的中立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