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9-25
      
    • 全选
      | 显示方式:
    本期导读
  •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28-128. 
    PDF ( )      收藏
  • 封面故事:月与鱼
  • 小i, 张骋姣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29-129. 
    PDF ( )      收藏
  • 论著
  • 张萌, 刘惠军, 李亚云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30-137.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21
    PDF ( )      收藏
    目的: 探讨社会比较效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内卷倾向的关系。
    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22年5月使用社会比较认同-对比效应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自编的内卷倾向问卷对天津、北京两地高校的555名青年学生进行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上行对比、上行同化和胜任需要满足正向预测内卷倾向,下行对比负向预测内卷倾向。以四种社会比较效应为自变量、内卷倾向为因变量,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为中介变量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混合式),有三条路径(上行对比→胜任需要满足→内卷倾向,上行同化→胜任需要满足→内卷倾向,下行同化→胜任需要满足→内卷倾向)的中介作用显著(β=-0.110,95%CI:-0.209~-0.050;β=0.198,95%CI:0.102~0.315;β=-0.097,95%CI:-0.190~-0.040)。
    结论:社会比较效应不同程度预测内卷倾向,胜任需要满足在两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 王园园, 白宇, 唐诗雨, 张东来, 武牡丹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38-144.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22
    PDF ( )      收藏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食物渴求之间的关系,并考察情绪调节困难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上海某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被试,选用成人依恋量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食物渴求特质问卷对68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94人(28.4%),女生488人(71.6%),平均年龄为21.2(2.3)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1)大学生的依恋焦虑与食物渴求特质总分呈正相关,与情绪调节困难总分呈正相关。(2)依恋回避与食物渴求特质的正性结果预期维度呈负相关,情绪调节困难总分呈负相关。(3)情绪调节困难总分与食物渴求特质总分呈正相关。(4)情绪调节困难在依恋焦虑和食物渴求特质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1.4%,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28~0.58。本研究结果为从情绪调节的视角发展干预策略以降低食物渴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论:大学生依恋焦虑水平越高,情绪调节困难水平越高,依恋焦虑通过情绪调节困难间接影响食物渴求。
  • 综述
  • 赵小军, 寇玉婷, 石常秀, 李旭鹏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45-151.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23
    PDF ( )      收藏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因其所具备的便利性、真实性、交互性和实用性等优点,近年来在学习科学领域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学业情绪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问题,AR学习的多元信息化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文章从AR多媒体学习的界定出发,通过学习情境化、高互动性和高反馈性、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和高心理沉浸性等角度对AR多媒体学习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减轻认知负荷、促进元认知加工,优化学生能力生成的路径和效果是AR多媒体学习的主要心理机制。同时,文章从限制伪智慧课堂、加强教师AR教学设计培训,技术融合升级、克服“双重短缺”,探索适应“双线学习”的AR应用新模式角度指出了AR多媒体学习在应用中的不足与展望。文章为AR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心理领域的拓展提供了积极借鉴。
  • 张梦洁, 赵献梓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52-158.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24
    PDF ( )      收藏
    校园欺凌受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巨大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集到欺凌受害对内化问题的影响机制上。文章对欺凌受害影响内化问题的中介因素与调节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期为降低校园欺凌的消极影响以及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沈行行, 郑玮琦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59-168.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25
    PDF ( )      收藏
    时间知觉是一种主观感受,精准感知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时间的感受有所不同。文章对婴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五个年龄阶段人群的时间知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神经系统的研究对结果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人们在婴儿时期就有了原始的时间“感觉”,随着小脑、前额皮层和纹状体的成熟,9岁儿童的时间感觉准确度已经接近成人,但是可变性大,对较长时间估计的准确度不高。15~25岁青少年的时间敏感性最好,准确度最高。之后随着神经系统的衰老,老年人对时间的感知准确性下降,可变性增大。未来的研究可以根据研究的性质与参与者所属的年龄群体进行任务改进,同时探索可以帮助人们改善时间知觉能力的认知训练方式。
  • 李孟哲, 赵汗青, 周玥, 曹庆久, 安莉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69-17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26
    PDF ( )      收藏
    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尝试已成为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且二者在青春期往往同时出现,尤其是在青少年临床人群中。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尝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试图弄清这两种行为是存在于同一个自我伤害谱系中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但目前仍无法达成一致结论。本文从神经影像学的角度进行综述,通过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尝试青少年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寻找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尝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证据,并发现额叶-边缘系统的异常可能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尝试共同的神经基础。
  • 学术交流
  • 苏映, 吴娜, 王兰兰, 王丽华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76-181.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27
    PDF ( )      收藏
    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饱受精神病性症状,尤其是与被迫害妄想有关的症状困扰。临床工作人员如何与之互动交流,理解他们的症状,并辅助心理治疗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客体关系学派是以克莱因、比昂等人为代表的,以早期母婴关系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学派呈现的婴儿早期可能存在的内心经验,与精神科临床观察到的患者饱含原始焦虑的妄想类似。理解分裂、偏执-分裂心位与抑郁心位等概念可以让临床工作人员更深刻地体会患者经历的这部分精神病性症状的可能的内部体验,从而更好地提供帮助。
  • 安芹
    心理学通讯. 2023, (3):  182-187.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28
    PDF ( )      收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向心理健康服务是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极其复杂,给从业者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梳理了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实践性难题,并基于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现状及社会文化因素,从四方面提出伦理对策:(1)学校心理辅导是思政教育框架下区别于德育教育的专业化助人活动,心理教师要处理好双重角色冲突;(2)学校应尊重学生的权利并最大化保障学生的福祉;(3)学校应平衡学生福祉与监护人权利,促进家校共育;(4)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个案,学校有会商和转介的责任,应搭建“家-校-社”协同桥梁。中小学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其提出的伦理对策可以为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