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3-25
      
    • 全选
      | 显示方式:
    本期导读
  • 心理学通讯. 2023, (1):  1-1.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1
    PDF ( )      收藏
  • 封面故事:思绪踏过星河
  • 龟龟爬, 赵俊秀
    心理学通讯. 2023, (1):  2-2. 
    PDF ( )      收藏
  • 论著
  • 董文丽, 张馨云, 沐守宽
    心理学通讯. 2023, (1):  3-8.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2
    PDF ( )      收藏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简称新冠)疫情下,公众对新冠的恐惧与心理困扰之间的关系,以及风险感知所起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于2022年5月采用COVID-19恐惧量表(Fear of COVID-19 Scale,FCV-19S)、风险感知量表、心理困扰量表对居住于上海的283名居民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
    结果:新冠恐惧、风险感知、心理困扰3个变量两两间呈正相关(新冠恐惧、心理困扰:r=0.251,p<0.001;新冠恐惧、风险感知:r=0.422,p<0.001;风险感知、心理困扰:r=0.297,p<0.001)。新冠恐惧、风险感知对心理困扰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151,p=0.015;β=0.263,p<0.001)。风险感知在新冠恐惧和心理困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97,95%CI为0.047~0.166),占总效应的39.3%。
    结论:新冠恐惧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困扰水平,还可以通过风险感知的间接路径影响个体的心理困扰水平。
  • 朱悦悦, 桑志芹, 陈瑜, 章莘尼, 朱晴菲
    心理学通讯. 2023, (1):  9-16.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3
    PDF ( )      收藏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下单次网络团体辅导的疗效因子。
    方法:单次抗疫减压网络团体辅导结束后,对17位成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
    结果:新冠疫情下该网络团体中重要的疗效因子为“人际学习”“利他相互性”“正向感受唤起”“情绪宣泄”“普遍性”;团体疗效因子在团体记忆承载点上发挥作用;调节条件“成员投入程度”“成员同质性及潜在关系”“带领者水平”在其间对团体效果起调节作用。
    结论:团体记忆承载点、疗效因子及调节条件在疫情下开展单次网络团体辅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 季银银, 沈昶邑, 白丽, 高弈宁, 房圆, 冯莹, 李霞
    心理学通讯. 2023, (1):  17-24.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5
    PDF ( )      收藏
    目的:探究老年人使用数字诊疗产品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名社区老年人进行有关数字诊疗产品接受度与使用情况的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老年人使用数字诊疗产品主要包括动机产生、行动产生和维持行动3个阶段。需求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在动机转变为行动的过程中,个人资源(包括线下医疗途径通畅度、自我效能感)和环境因素(包括子女或亲友的推荐、外界的宣传介绍、他人帮助)是重要影响因素。老年人的使用体验(包括对产品功能效果以及操作难易的感受)会影响后续的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
    结论:为提升老年人对数字诊疗产品的使用频率,要先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与使用动机,提供有针对性的推动策略,加强宣传介绍与帮助指导,促使动机转化为行动。为维持老年人的使用行为,要发展适合他们的产品,让其拥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 韩慧, 郭垒, 古练, 陈珏
    心理学通讯. 2023, (1):  25-31.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4
    PDF ( )      收藏
    目的:了解进食障碍高危成年女性的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于2020年3月—2021年2月期间,使用进食障碍态度问卷(Eating Attitude Test,EAT-26)进行在线筛查,得到1 344名进食障碍高危成年女性个体。调查其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抑郁情况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GAD-7)的得分情况,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探讨进食障碍高危成年女性的抑郁焦虑症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年龄较低以及单身的进食障碍高危成年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年龄较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低的进食障碍高危成年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年龄较低是有抑郁或焦虑的高危影响因素。
    结论:进食障碍高危成年女性的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应根据相应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减轻其抑郁或焦虑的情绪。
  • 综述
  • 葛方梅, 苑成梅
    心理学通讯. 2023, (1):  32-36.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6
    PDF ( )      收藏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是一种多成分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有个体、团体、远程、网络等应用形式,但均存在脱落率高的问题,治疗联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讨论了不同形式CBT-I中的治疗联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相关巩固策略,为降低参加CBT-I患者的脱落率提出了相关建议,如提高治疗师的共情能力、营造信任的治疗环境,为患者匹配合适的CBT-I实施形式,调整患者预期、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等,后续CBT-I相关技术的开发也应更注重建立积极的治疗性关系。
  • 王悠扬, 高隽
    心理学通讯. 2023, (1):  37-43.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7
    PDF ( )      收藏
    学业困难是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研究者和实践者逐步尝试将团体干预运用于大学生学业困难群体中。通过回顾国内外大学生学业困难的团体干预研究发现,学业困难团体在理论层面已产出了较为成熟的问题解决模型,在临床方案上以认知-行为流派为主,主要针对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学习情绪及方法技能等特异性因子进行干预,被干预群体的学业表现、动机与效能感及心理健康水平等显著提升。然而,疗效研究的总体质量和数量仍有待提高。在教育、医疗等干预体系构建中应纳入团体视角,将学业提升与心理-社会干预相结合,并弥补当前群体界定不清、临床方案与理论衔接不紧密等局限。
  • 个案报告
  • 朱慧娟, 周金静, 沈辉, 乔颖, 刘燕, 王祖承, 范青
    心理学通讯. 2023, (1):  44-49.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8
    PDF ( )      收藏
    为探讨内观疗法结合叙事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际关系问题的疗效,以1例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为对象,进行为期三周的干预,共计11次内观疗法和7次叙事疗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宗氏抑郁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宗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状态进行测评。11次内观疗法和7次叙事疗法干预后,患者GWB总评分从73分升至115分,SDS标准分从38分降至31分,SAS标准分持平为38分,SCL-90评分从103分降至91分;三个月后随访GWB、SCL-90、SDS、SAS评分分别为:112分、91分、41分、25分,测评分值与治疗后差别较小。内观结合叙事疗法让患者意识到过去生活中的问题所在,有助于改善患者人际关系、稳定情绪并提升幸福感。
  • 学术交流
  • 邓云龙, 马鑫
    心理学通讯. 2023, (1):  50-53.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09
    PDF ( )      收藏
    悦纳进取疗法(willing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WACT)是邓云龙教授基于心理治疗实践,结合进化、发展、认知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和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要义,提出的一种中国特色的正念相关心理治疗方法。悦纳进取疗法认为,痛苦是大脑的记忆,真实和谐是健康的本质,悦纳和进取,相辅相成,可有效减轻痛苦、促进健康。该疗法的鲜明特色在于直接扎根于本土文化和现代科学。期待通过进一步临床实践和推广应用来证明悦纳进取疗法的治疗效果和本土文化适应性。
  • 张彦
    心理学通讯. 2023, (1):  54-59.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3010
    PDF ( )      收藏
    基于对上海220名“痴呆”患者及其家庭照料者历时20个月的田野调查,本文剖析了使用“痴呆”命名疾病的缘由,包括历史文化原因、公众对疾病的有限认识、媒体宣传以及医学教育部门对人文医学的忽视。借此呼吁医学相关部门了解“痴呆”的污名化效应,特别是使用“痴呆”带给患者和家属的“二次伤害”。同时,文章建议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医学权威人士,推动该疾病的更名程序和去污名化,为该疾病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