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 全选
      | 显示方式:
    本期导读
  • 心理学通讯. 2025, (1):  1-1. 
    PDF ( )      收藏
  • 封面故事:希望之河
  • 李健鸿, 杨寰庆
    心理学通讯. 2025, (1):  2-2. 
    PDF ( )      收藏
  • 规范与指南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
    心理学通讯. 2025, (1):  3-10. 
    PDF ( )      收藏
  • AI + 心理学
  • 傅小兰, 纪晓恬
    心理学通讯. 2025, (1):  11-1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03
    PDF ( )      收藏
    “心理学+人工智能”为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优化人机协作、提升个体效能、改善组织管理、赋能群体决策以及推动技术人性化发展等方式,将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者融合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和适配,推动生产力从机械化向人性化、智能化跃迁。在上述过程中,需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技术发展观,构建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新质生产力生态系统。未来,该领域的突破不仅会体现在效率提升上,更在于能够创造更具幸福感、更能激发创造力的工作与生活模式。
  • 论著
  • 靳康悦, 张亚利
    心理学通讯. 2025, (1):  16-22.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04
    PDF ( )      收藏
    目的: 探索不同在线风险暴露类型预测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应与差别效应。
    方法: 采用网络风险暴露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调查了1 178名初中生。运用Mplus 8.3软件检验在线风险暴露不同亚型(在线受欺负、在线性引诱、个人信息泄露、不良内容接触)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主观幸福感)的独特与差别效应。
    结果: 在线受欺负和接触不良内容对初中生焦虑、自尊、主观幸福感均具有独特效应(p<0.001),在线性引诱和个人信息泄露对抑郁和焦虑具有独特效应(p<0.001);在线风险暴露各亚型(在线受欺负、个人信息泄露、在线性引诱、不良内容接触)均与焦虑、抑郁、自尊、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别效应(p<0.001),表现为在线风险暴露对抑郁、焦虑的预测效应显著强于其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结论: 与个人信息泄露和在线性引诱相比,在线受欺负和不良内容接触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在线风险暴露对抑郁的预测力最强,对自尊的预测力最弱。
  • 李踔然, 吕易璠, 张菁, 郭瑞, 郭瑾萱, 王兰兰, 彭勇文
    心理学通讯. 2025, (1):  23-29.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05
    PDF ( )      收藏
    目的: 探讨整合诗歌疗法在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在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招募8名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开展为期3周的整合诗歌疗法团体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评估团体成员的焦虑、抑郁、自我和谐、自尊及个人意义感,并通过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依据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
    结果: 量化评估表明在整合诗歌疗法团体治疗前后,团体成员焦虑、抑郁、自我和谐、自尊、个人意义感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质性研究中,发现在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中开展整合诗歌疗法的应用效果包括3个一级主题:激活感受、认知改变、症状改善。整合诗歌疗法起效的潜在疗效因子包括4个一级主题:诗歌内容、团体带领者言行、团体成员连接以及团体中的技能练习。
    结论: 虽然团体成员在整合诗歌疗法前后各维度量化评估中数据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质性研究表明整合诗歌疗法在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中具有潜在效果。
  • 王曼, 黄敏儿
    心理学通讯. 2025, (1):  30-37.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06
    PDF ( )      收藏
    目的: 探索人际互动中关系相关情绪分享对人际效应提升的影响。
    方法: 采用2(关系相关情绪分享:有/无)×2(性别:男/女)的被试间设计。招募63名被试进行双人互动任务,互动对象为同性别的实验者同盟。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n=32)或控制组(n=31)。2组被试均与“同伴”(由实验者同盟扮演)分享个人一年内的积极情绪事件,相比控制组,实验组增加关系相关积极情绪的分享。对话结束后,被试报告对话情绪(积极/消极)、对话评价、互动同伴评价(人际距离、人际喜欢、共鸣感)等。
    结果: 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对对话评价更高(F=11.542,p=0.001,η2p =0.159),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F=5.340,p=0.024,η2p =0.080),而在消极情绪、人际距离、人际喜欢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与控制组女性相比,实验组的女性对同伴有更多的共鸣感,F(1, 59)=9.263,p=0.003;; 而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男性在共鸣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59)=0.319,p=0.574。
    结论: 在关系建立阶段,关系相关的积极情绪分享能促进个体对人际互动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提高对互动的评价。关系相关情绪分享可能对促进人际效应有着独特的作用。
  • 程麟哲, 刘向飞, 从欣蕊, 吴瑕
    心理学通讯. 2025, (1):  38-45.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07
    PDF ( )      收藏
    目的: 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感觉寻求在学业压力与短视频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心流体验对上述路径的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使用学业压力量表、短视频成瘾量表、感觉寻求问卷以及心流体验量表对41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感觉寻求为中介变量,心流体验为调节变量,采用相关分析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探究学业压力和短视频成瘾之间的关系。
    结果: (1)学业压力对短视频成瘾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930,p<0.001)。(2)中介检验表明,感觉寻求在学业压力和短视频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7,95%CI=0.010~0.140。(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一步表明,心流体验调节了“学业压力→感觉寻求→短视频成瘾”的前半段(β=-0.027,p<0.05),即当心流体验水平增高,学业压力对感觉寻求的影响减弱。
    结论: 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学业压力和短视频成瘾之间的正向关系,感觉寻求和心流体验可能是中介与调节变量。
  • 李辰星, 刘宋昱
    心理学通讯. 2025, (1):  46-54.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08
    PDF ( )      收藏
    目的: 探究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对其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5月至6月以班级为单位从天津、广西、云南和山东四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四所高校抽取1 0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修订后的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攻击行为问卷(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AQ)、冷酷无情特质量表(the Inventory of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ICUT)及暴力态度问卷(Attitudes Toward Violence Scale,ATVS),共回收有效问卷992份,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PROCESS宏(Model 6)进行链式中介效应分析,通过Bootstrap抽样(5 000次)计算95%偏差校正置信区间以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结果: (1)在控制了年龄及性别变量后,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对冷酷无情、暴力态度及攻击行为均有正向预测作用; (2)冷酷无情和暴力态度分别在儿童期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064和0.107;(3)冷酷无情和暴力态度在儿童期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34。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了儿童期虐待经历不仅可能直接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还可能通过对个体人格特质(冷酷无情)及观念(暴力态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
  • 田雪, 赵彦茗, 洪静雅, 朱文凤
    心理学通讯. 2025, (1):  55-61.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09
    PDF ( )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和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在其中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以班级为单位线下发放儿童期虐待问卷、暴力电子游戏接触量表、道德推脱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共收集了重庆市某职业高中632名高中生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以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和道德推脱为中介变量,分析儿童期虐待与攻击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
    结果: 儿童期虐待与高中生的攻击行为倾向呈正相关(r=0.291,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暴力电子游戏接触、道德推脱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路径,均在儿童期虐待和攻击行为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30(10.3%)、0.112(38.5%)和0.005(1.7%)。
    结论: 儿童期虐待不仅可能直接影响高中生的攻击行为倾向,也可能通过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倾向。因此,减少和消除儿童期虐待经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可能有助于减少其成年后的攻击行为。
  • 综述
  • 赵永耀, 张野, 赵雨露
    心理学通讯. 2025, (1):  62-68.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10
    PDF ( )      收藏
    父母长期缺位易使儿童青少年被忽视,削弱亲子关系,损害其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最终增加其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文章总结了已被证实的父母缺位对校园欺凌受害的作用机制,并在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内在个体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两方面论证了潜在中介作用。最后,文章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如父母缺位界定笼统,对父母缺位影响校园欺凌受害的机制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不足。未来研究需要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干预策略。
  • 研究方法
  • 吴俊林, 陈霞, 万秋容, 黄国平
    心理学通讯. 2025, (1):  69-77.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25011
    PDF ( )      收藏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在医学论文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主要用于探讨变量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未对该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或基本假定进行审核,或审核不充分,只是机械套用公式的情况,这一问题比较突出,这导致研究结果可信度存疑,甚至出现与专业知识相悖的错误结果和结论。本文章结合案例重点探讨对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四大基本假定的正确审核方式以及违背基本假定后的补救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医学论文质量提供参考。